卓越之声 “演说”精彩——未来教师班成功举办首届“卓言杯”演讲比赛
2024年11月28日,“卓言杯”未来教师班演讲比赛在石湫校区博学楼拉开序幕,未来教师班全体成员参加比赛,班导师奚润、辅导员卢园园担任评委。此次活动旨在提升师范生演讲与表达技能,激发同学们读书思考、主动求知的热情,以演讲的方式推进班级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方面的学习目标。
首届演讲活动以“阅读思辨 独立思考——师范生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主题,在全员备赛的基础上现场随机抽取若干位同学上台演讲。
选手风采
余星昊同学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开篇,从现实中的案例出发引发大家对理性与独立的思考。并结合个人读书的感悟,号召大家认识阅读的重要意义。
周苏颖同学演讲内容结构严密,分析了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和可实施路径,强调了阅读、写作、演讲在训练思维能力方面的有效作用。
周文静同学则从社会现象与传播学经典理论出发,论述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与危害,并给出“勤于读书”、“乐于动笔”、“勇于实践”三个建议。
袁润希同学认为,独立思考是未来教育者的核心竞争力,它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启发大家广泛阅读以拓视野,实践探索以验真理,交流分享以促共进。
柯慧娟同学以朴实的语言与大家分享了求学经历中师长们对于独立思考的谆谆教诲,并提出善于倾听、乐于表达、敢于辩论也是训练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
陈煜菲同学发言主题为“燃独立思考之火,启师范智慧之光”,再次强调了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作用。
居舒静同学的演讲抑扬顿挫,并巧妙设计肢体动作,全程把握听众的注意力,展示出高超的演讲技巧。
比赛过程中,选手们以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评委们根据演讲内容、语言表达、现场表现等多个方面,对选手们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审,既肯定了每位演讲选手的优点和亮点,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次演讲比赛不仅是一次展示自我和锻炼能力的机会,更是一次对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的深刻反思和探讨。通过比赛,选手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演讲技巧,还加深了对师范生开展读书演讲类比赛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大家持续开展此类竞赛的热情与动力。接下来,未来教师班将常态化举办提升师范生表达技能的活动,为班级同学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培养卓越的读书习惯、思维能力和表达技巧。
精彩发言
1.余星昊
阅读经典好书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国界和有思想力的圣人们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从他们那里获得灵感和启发以产生深刻的思考。董卿在谈读书的时候就曾说:“现在你读过的每一本书在将来都会派得上用场。”读书就是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并扩大我们的思想高度和广度,帮助我们独立思考。但是现在,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弹指一挥间的瞬时快感中无法自拔,忽略了读书,放下了典籍。人们在视频中不用思考,只需要不断的接受,无论好坏。声音和图像的刺激就像麻醉剂一样让我们的思考停止。长时间的思维麻痹导致思考能力的下降,从而使独立思考的灵魂消逝。因此,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应当多阅读有助于我们思考的书籍,同时也鼓励我们的学生多阅读。
2. 周苏颖
如果说阅读是吸收与接纳,那么写作便是输出与表达。当我们安静下来,用笔写下一字一句,用键盘敲出一段一文,思路开始慢慢打开,渐渐清晰,所有的想法和观点都将留下痕迹。在这一过程中,我需要调动知识,便是将所学的再次加深记忆;我需要整理思路,便是在提高自己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我需要探索心境,便是在理解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只要不停地写,青涩的笔触会变得成熟,会坚定和有力,对我们自身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写作本身便是一项个体活动,是独立思考的训练。
3. 周文静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没。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现实生活中,当某个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被大量转发和讨论时,人们往往会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加入到传播的行列中。这一事例每日都在发生,时刻警醒我们应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 袁润希
作为师范生,我们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未来教育的塑造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更关系到我们能否成为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的灯塔。独立,这一词汇背后承载的,远不止于生活上的自给自足,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觉醒与自我主宰。刘同先生在《一个人就一个人》中细腻地描绘:“真正的独立,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声轻响,是对自我存在的一次深刻提问,是对世界万物的一份独立思考,是对生活挑战的一次勇敢承担。”独立的人格,是我们面对纷繁复杂世界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从的基石。它让我们学会自我审视,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未知,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让每一次选择都源自内心的呼唤,而非外界的强加。
5. 柯慧娟
我们要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的思想碰撞中,我们能够发现自己思维的漏洞,同时也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在课堂讨论中、社团活动里或者线上论坛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这种交流可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完善自己的思考过程。
6.陈煜菲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对知识和权威一味地全盘接受。对于教材中的观点、老师的讲解,要思考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例如,在学习教育史时,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要思考在现代教育环境下是否需要改进和创新。同时,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每一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分析哪些环节处理得较好,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思考如何改进。通过不断地质疑与反思,我们能够逐渐摆脱思维的惰性,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7.居舒静
判断事物或好或坏或好坏参半需多角度思考,认识到问题具有多样性,学会辩证的思考,考虑到多种因素多可能性,深入思考问题。批判是要勇于提出质疑。鲁迅先生曾说“从来如此,便对吗?”是啊,我们要跳出思维定式,形成独有的见解和观点,不可忙碌一圈后发现依旧是原地打转一无所获白费功夫。有很多教科书出现错误需要更正这类的例子,这体现了批判精神。告诉我们不能默认权威就是没有疏漏的,师范生要培养教学过程中反思与判断的能力。
文图|袁润希
排版|陈丁杰
责编|胡静洁
审核|卢园园

